当前位置: 首页 > 热门 > 正文

五一“匠心|50年的坚持,六旬竹编老人的“守艺”情|环球关注

来源:大河报·豫视频    时间:2023-04-30 21:11:23


(相关资料图)

五一期间,重渡沟“花渡春游记”活动火爆,竹编微场景赢得数千名游客驻足打卡,而这些竹编景观造型,都是出自几位大爷之手。今年已经67岁的庞英强正是这群竹编手艺人之一,在活动现场的重渡市集摊位旁,这位老大爷正坐在小凳上,用长了厚厚老茧的双手拿着竹篾穿过来、引过去,一根根细长的竹篾,自如地在老人家的指间翻飞。

竹编作为一门传统手工艺,简单的竹丝可以编出形态各异的器物,但在这个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的时代,这门手艺正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,庞英强一直致力于竹编工艺,从事竹编技艺已有50多年。

竹编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“我15岁就开始学习做竹编,我不识字,全靠自己心里记,一遍一遍的练习。以前,一个村子几十户人家,家家都编,但现在已经寥寥无几,而且从事竹编的基本上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了。”庞英强感慨道。庞英强从一开始编织简单的篓、竹筛、簸箕、谷箩等小物件,到后来技术越发多样熟练,开始编织竹席、竹凳子等物品。伴随着热爱和好学心理,这份手艺逐渐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。几十年如一日。对庞英强来说,竹编早已不仅是一门讨饭碗的手艺,还是一种如同吃饭睡觉一样的习惯,更是技艺的坚守和传承。编到自己编不动为止在重渡沟开发旅游之后,庞英强开始编竹凳、竹椅、竹筐等物件,这样的竹编工艺品,一天最多能完成一个。“刚开始生意还不错,但是随着市场上各种形形色色的凳子不断出现价格又便宜,生意就不如之前好”庞英强说。庞英强的双手满是伤疤,指关节变形,层层老茧又厚又硬。老人说编制过程中被刀子割伤、竹片划伤是常态,搞竹编艰不艰辛,一双手已经给出最好的“答案”。庞英强表示竹编已经成为“老人活”,能编就编,赚点零用钱也能帮孩子们减轻点负担。问及老人还要编到什么时候,庞英强这样说:“编到自己编不动,这么多年都搞竹编,不编还不习惯了。”每一棵竹子都是竹编路上走过来的生活情“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竹编,家里就我一人搞竹编,孩子们都觉得竹编养活不了全家人,不愿意学习传承。”而对于庞英强来说做竹编已成习惯,每一棵竹子、每一条竹篾,都是竹编路上走过来的生活情。并非所有竹子都能充当竹编的原材料,选材是竹编的关键,庞英强说,七到八年的竹子有韧性,竹直、节长、上下径相差不大、竹节较平的竹,最适合编竹制品了,哪根竹子哪根篾该充当底篾、腰篾,要尊卑有别,物尽其长。这些竹子都是他亲自上山去挑选的。庞英强根据需要截取一段毛竹后,打平竹节,将其对半劈开,劈成条状,再将条状竹一层一层劈成篾条,这其中还有很多的讲究和学问。随着社会迅速发展,竹编受到了塑料、金属等制品的冲击,竹编制品的生活品和劳动工具实用功能甚少被使用,慢慢退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舞台。一份手艺 一份坚守。他们给我们的是真实,是生活的真相。时事变迁,随着生活习惯的变化,传统手艺的影响也跟着发生变化,但是这份老手艺人的坚持与热爱,值得我们尊敬与感动。

X 关闭

最近更新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亚太字画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11   联系邮箱: 562 66 29@qq.com